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家长网校 > 家庭教育指导 正文
小鬼早当家: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2012-11-07 08:42

  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美国电影《小鬼当家》曾在90年代风靡一时,甚至在中国也广受关注,其中,小主角独当一面,智胜匪徒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也感慨希望自己有如此机智的小孩。而放到如今金融当道、侵占人心的社会里,“小鬼当家”早已超越了当时轻松娱乐的范畴,更多的蕴含着家长们希望孩子早明“钱”理,以后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意义。在此背景之下,为了孩子的“早当家”,学会理财,不致在进入社会后仓皇无措,财商教育正逐渐被提上家庭日程。但很多家长对于如何做好孩子的理财教育,空有其心,却鲜有妙招。有专家就大声疾呼:这绝对不只是让孩子把零用钱存银行的单一问题,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全方位锁定,对其进行综合性教育。

  1.训练孩子自己储蓄

  孩子总会想要许多东西,当他们想买自己心仪已久的贵重物品时,父母大可不必大动干戈,完全可以告诉孩子,把零花钱储存起来就可以买到。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体验到“积少成多”的乐趣,还可以领悟“有选择性消费”的意义。

  2.改变孩子支出习惯

  家长给零花钱时,注意了解孩子的花费习惯,并加之以正确引导。此外,还可以采取让孩子当一天家长的形式,这样他们会更加了解家庭如何运转,钱是怎么流动的,家庭开销的庞杂,在支出前就会进行主动思考。

  3.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比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会很慎重地货比三家,改掉冲动购物的坏习惯。可以让孩子设立一个“账本”,一段时间后,让孩子统计一下,如果花得不合理,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调整。

  4.适度积累“生钱”经验

  教给孩子一些理财技巧零存整取、12张订单法等。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让孩子接触一些投资类的模拟游戏或直接投资,让他们对投资开始有第一手经验。

  除此之外,小鬼要当家,父母还得关注其中细节:

  别说“我们买不起”

  可不要小瞧了孩子们的经济头脑,其实从3岁起,他就可以支配金钱了。《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的作者尼尔?古德弗雷说,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在金钱问题上说谎。比如,你不想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可以说“这个月我没为这样东西做预算”,或者直接告诉他"我不准备买这东西",而不要用"我们买不起"作为搪塞的理由。因为你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在控制金钱,以帮助他树立起对金钱的健康态度。

  建议:孩子3岁时,你一方面要教他认识钱的面值,一方面又可以给些钱供其自由支配,让他明白应该如何用钱。每周给孩子1元零用钱(对于一个4岁大的孩子来说,可以每周给2元),并帮助他做个简单的计划:6角放进储钱罐,4角自由支配。当然金额可以视家长的实际情况而定,合理即可。

  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领会如何省钱和花钱。“孩子们开始时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但是你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古德弗雷说。

  将钱展示出来给孩子看

  当家长不断从钱包中取出信用卡付账的时候,孩子通常会对这种东西产生困惑,因为大部分7岁以下的孩子,都不会把信用卡和它里面的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认为信用卡有魔力,能买无穷无尽的东西。

  建议:当孩子和你在一起外出购物时,尽量都用现金消费。当然,你也不意味着你一定不能用信用卡,只是在你签消费单时,应让孩子看清你是如何做的。让他知道,每次购物时,你是如何从原来的钱中减去了已经花掉的钱。毕竟他们早晚要学会如何使用它。这种做法特别适合7―9岁的孩子,因为这时的孩子很擅长做加减法。

  同样,在你从ATM取款机中取钱时也要这样做,即便是和3岁大的孩子在一起。你要告诉他,"我从银行账户上取了100元,这就是取出来的钱。"告诉他们花钱要有计划,而取钱出来并不仅仅是为了花掉它。

  杨百翰大学家庭金融学教授克雷格?伊雷尔森博士提醒父母们,不管买的是玩具,还是T恤衫,甚至是小物品,都应该让孩子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有个概念。有时候,基于小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

  其实,不难看出,小鬼早当家,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常常要依靠家长的方法得当,家长一定要把自己也融入到理财教育中去,为孩子的未来早作铺垫与打算。

 
稿源: 中国家庭教育 编辑: 宋文婧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