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地震像梦魇 灾区外的孩子同样需要心理干预
2008-06-11 14:46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媒体几乎全天候、多渠道的直播或转播报道救灾一线的新闻信息。然而频繁地接触重大灾难的信息,也会对普通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当警示急促的主音乐响起来时,紧张、悲伤、感激、温暖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常人的心情往往难以平复。专家提醒,如果你因接触灾区资讯感到情绪压 抑,应勇敢地和家人或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或以文字写下感受,千万别憋在心里。(5月26日《泉州晚报》报道)

一场大地震就像一场梦魇,无论灾区之内还是灾区之外的人,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心理冲击。现实中抑或电视、报纸上那满目所及的疮痍与废墟,援救的艰难与惨烈,加上渴救的眼神,恸人的文字标题……震动的不只是灾民的视觉和心理,也震动荧屏之外报纸之外的非灾区人,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辐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

在灾区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心理重建环节,以防遏他们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保护好心理健康。但同样,对于没有经历这场灾难的灾区外普通人,也应该视情况进行心理调节,特别于那些少不经事的少年儿童而言,也同样需要心理干预。

与灾区孩子直面现场的残酷一面不同的是,灾区外的孩子是和父母一起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了解关于灾区和地震的一切。因为阅历经历的限制,少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难与大人相提并论,很多大人尚且情绪随地震灾情的播报而波动,随感动事迹而流泪,随震撼场面而悲痛,随伤亡数字攀升而惶恐。试想那些孩子该受到如何的影响?《大连晚报》曾报道称,有不少父母不晓得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关于地震,关于死亡的定义,因为这些离孩子曾是那么遥远,而如今却又是如此的近。而在家庭之外,孩子在学校以及社会上同样也能接触关于地震、死亡、废墟这样的字眼;在哀悼日期间,全国广播电视是一个节目,报纸报道的是一个内容,社会上谈论的是一个话题,这种哀伤、悲痛的气氛包围在孩子的左右,对孩子脆弱敏感的心灵的冲击可想而知。

如果说作为非经历地震者,我们这些大人还尚且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避免情绪的失控和波动,还可以通过如专家所言般与人分享想法感受,可以通过抒写或讲述来排泄心中的压抑,但那些孩子该怎么办?他们的行为调控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肯定难以达到大人的高度的,他们该怎样避免地震综合征的纠缠?

由此,灾区外的孩子也需要接受必要的心理干预,以保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这个问题绝对不要忽略乃至忽视。心理学表明,适当表达关爱并为之祈祷是放下自己担心或恐惧情绪最好的方式。因此,我们能做到的,除了家庭中父母调控自己情绪以免引起孩子心理波动之外,学校应该开辟必要的地震知识课,一方面让孩子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地震了解危害,另一方面也使孩子懂得避险应急方法,从而破除对地震的恐慌心理。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开辟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孩子认识到在死亡和灾难悲惨的现实面前,还有关于爱心奉献关于守望相助关于人性光辉的积极一面。而对于全社会而言,创造一个和谐大爱的氛围,更会引领孩子融入其中以实际行动为灾区献爱心,从而为引导孩子下放心理负担提供积极的助力。

 
稿源: 中国网 编辑: 赵晶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