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家长网校 > 专家把脉 正文
神童不能复制
2007-05-24 15:01

  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访谈录

  专家简介: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曾主持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在上百个城市讲学500多场次。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2500多篇,独立撰写、主编出版40多部著作。

  最近,不少读者反映各地的“教育商人”们打着“神童教育”的旗号,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脱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天才、大师”;甚至吹嘘“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等等。面对这些“狂言广告”,许多家长真假难辨,不知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帮助家长朋友消除困惑、正视此类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赵忠心理事长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问(以下简称记):近几年来,“神童教育”大行其道,在诱人的广告词的诱惑下,不少家长不惜重金,盲目加入到“神童制造”的行列,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掠夺性”的所谓“早期智力开发”,把普通的孩子当成“神童”来“强行开发”。作为家庭教育专家,您如何看待“神童教育”这种现象?

  赵忠心答(以下简称赵):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有的人拍着胸膛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之谜”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才”,“儿童个个都是大师”,“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也有的人大言不惭地“承诺”:“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些人是制造“神童”的“魔术师”,他们所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是神童的“批发站”!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科学,完全是自吹自擂,欺骗家长,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不难看出,他们鼓吹“现代迷信”,编造“教育神话”,完全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希望家长切莫上当。

  记:既然说他们这是欺骗家长,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神童”这个概念呢?

  赵:所谓“神童”,在中国也叫“奇童”,国外则叫“天才儿童”,就是指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2003年,我出版了一套七册《中国神童》,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出现的特别神奇的孩子,那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神童”。是这样,在儿童中确实有极少数就是不普通,是超常的——跟一般儿童相比较,他是超常的,过去人们经常用“神童”或者“奇童”来形容这些孩子。“神童”和“奇童”是一个文学语言,它不是个科学概念。至于神童,我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神童大约分成两类,一类就是他整个的心理水平比较高,一类就是由于某一个方面的特长比较强,比如有的孩子记忆力很强,过目不忘。也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文采飞扬,而且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比如孩子经常背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就是唐朝的洛宾王7岁写出来的,脍炙人口。再比方说,也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善于书法绘画,长于水墨丹青。也有的很有智谋,比方说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司马光砸缸等。也有的武艺高强,唐朝的罗成6、7岁就打虎……在我眼里那才叫真正的神童。

  今天的家长如果看一看那些神童的故事,就会发现今天被“炒作”的或被强制、掠夺智力开发的那些所谓的“神童”,最多只能称为“某方面比较聪明的畸形儿”而已。其实,在今天的“神童”里,绝大多数最后是走这么一个路子: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就成了凡人。就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另外,我认为,真正能称之为“神童”的孩子,除了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其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在某一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这个显著特征以外,似乎还有一个让人们能隐隐约约觉察到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之所以具有那样超人的智力和非凡的才能,是“因为从小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不足以使人信服。似乎还有我们没有揭示出来的原因,比如大脑构造或机制上有没有区别于常人的特殊性等,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就是说,“神童”的这个“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神奇”,出奇的聪明;二是“神秘”,使人有点儿摸不透。同样,“奇童”的“奇”字也有双重含义:一是“稀奇”,即罕见的聪明;二是“奇怪”,不知道原因。

  记:眼下,社会上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人是环境(包括教育)的产物,所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环境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神童’之所以具有超人的智力水平,当然也是教育的结果。”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呢?赵: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科学,很有道理,让人觉得是“无懈可击”的说法。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推理”,并没有什么充分的事实根据。如果这种推理成立的话,家长或教师只要能培养出一个“神童”来,那么他就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神童”来。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古今中外的“神童”,绝大多数都有兄弟姐妹,可成为“神童”的,往往是一个家庭里只有他(她)“那一个”,在同一个家庭里,并没有发现所有子女全都成为“神童”的记录,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神童家族”、“神童世家”之类的事实。

  这说明,“神童”的形成,有良好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原因,但也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方面的原因。而后者,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不久前,国外就有报道说,科学家经过解剖发现,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就是与众不同。最近,我们中国医生对我国“国际象棋皇后”谢军的大脑进行检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迹象。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和正视这一点。要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出生于并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接受同样教育的亲兄弟姐妹,而智力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甚至相差悬殊”这种非常普遍的事实。因此,我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论断:神童是不能复制的。记:既然神童是不能复制的,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在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上,您认为应该怎样去做呢?

  赵:我是希望普天下所有做父母的,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要相信“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无限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从而完全否定遗传素质的作用,从而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强制性”的所谓“智力开发”。特别是希望那些在“神童教育论者”的鼓动下,还在盲目地做着“神童梦”的痴心的家长,要克服浮躁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破除对“神童教育”的迷信,赶快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来。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教育、训练。不要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下,硬是“赶着鸭子上架”,拔苗助长。还是要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切切实实地做好基础性的培养工作。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上,让孩子掌握好各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练好基本功,尽量把基础“打宽”、“加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不能被人们冠之以“神童”的美名,但会有更强劲的自我发展的“后劲”,将来成功和成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记:有人说,只要孩子从小教育得好,训练措施和要求得当,就可以培养出“神童”来;也有人说,“神童”都是天生的。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应该怎样看?

  赵:迄今为止,从人们所掌握的情况看,似乎那些非常神奇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提供足以使他们具有那么神奇和令人不可思议的非凡才能的条件。所以,并不能说“神童”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神奇”,是“无缘无故”的,是天生的,而是“事出有因”,“有缘有故”。只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能真正揭示出某些独特的原因来。没有揭示出来的原因,并不等于不存在。正如国外一些长期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所说:“儿童的智力早熟,是一种真正的自然之谜。”这种说法,不能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相反,这正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科学的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我国有极个别人吹嘘说他已经“揭开了神童之谜”,那不是事实,是在欺骗舆论!

  记:能否把提前认识千儿八百个汉字或有点儿什么特长的孩子称之为“神童”?

  赵:真正能称得上是“神童”的,那只是儿童中的极少数,极个别,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我们不能把“神童”这个概念任意“泛化”,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任意扩大,随意夸大事实。更不能“偷换概念”,把那些任意超越孩子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强制性”地“掠夺式”所谓“智力开发”,经过单一的超强化训练,能提前认识千儿八百个汉字或有点儿什么特长的孩子,也都称之为“神童”。学龄前儿童认识千儿八百个汉字或有点儿什么特长,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差不多所有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都有可能做得到。那些孩子只能称之为“比较聪明或很聪明的孩子”,不能称之为“神童”、“奇童”、“天才儿童”。如果把那些比一般孩子“稍微聪明一点”的孩子,都称之为“神童”,就像某个人在他的书中所吹嘘的那样:神童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儿童个个都是神童”,那也就太庸俗化了,实际上也就无所谓什么“神童”了。

  记:作为一名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聪明一点,多掌握些知识。有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儿子两岁了,他想给儿子报名参加“神童班”,但不知道“神童班”的做法是否科学?

  赵:首先肯定,这类训练班的做法大多都不科学。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有一点必须明白,即或有的孩子经过超强度、单一的训练,在某一个方面的智力发展水平上超过了同龄的孩子,但由于训练的措施和要求,大大超越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拔苗助长”得来的,这是一种“泡沫优势”,是虚假的,不会保持很长的时间,不会有发展的“后劲”。就是那些被大众传媒“炒”得“烫手”的“神童”,没有过多长的时间,大都由“神童”回归到了“凡人”堆里,终归没有逃脱“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20岁成庸人”的厄运。比如,在我国,1985年武汉大学少年科技预备班破格录取了第一名正式学员,就是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的5岁的小男孩津津。小津津半岁时能用汉语、英语说出物体和玩具的名字,两岁时能用英、汉语对话,4岁时就能背诵几十篇长篇古诗文,能借助英汉字典阅读英语科普读物,能解某些初中二年级以上的数学难题。5岁就能上大学,那可真是奇迹!

  记得当时被有些人“炒”得不亦乐乎。现在,怎么样了?当年那个“神童”上哪里去了?恐怕早就“泯然众人矣”。

  记:有一位中学教师,她先生是一家大企业的白领。小宝宝还不到两岁。爸爸觉得儿子很聪明,于是,一直主张把他送到某幼儿园的“神童实验班”。妈妈不知该怎样为孩子选择一条切合实际的教育路线?

  赵:我觉得进这种班很容易让孩子从小背上一个“神童”的标签,到长大之后,如果发展不是特别理想的话,他思想上将会有包袱。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当年有一个很有名的神童,后来留校当老师,至今也没拿到硕士学位,原因是他不敢考试。别人在大学当老师,觉得没有读硕士、博士,评职称难,便积极考试,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明年考不上后年接着考。而这位当年的神童却不敢,因为他背着神童的这么一个包袱,怕考不上丢人。尽管很多人鼓励他,但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就不敢考,这就成了包袱。所以,我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

  (《家长》杂志常艳春 楚城供稿。《家长》杂志拥有本文版权,未经允许,不许转载。更多内容请登录http://www.tjemh.com.cn)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李晓明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