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心灵之约 > 心理书屋 正文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
2007-05-24 16:34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一:拿破仑——被自信惯坏了的孩子

  拿破仑是法国人的骄傲,也是法国历史的悲哀。他一生大小征战百余次,大多攻无不破,战无不胜。他曾说:"在我的字典当中是没有'不'字的。"可拿破仑一生的悲剧就在于此。

  自信使拿破仑不断挑战命运

  拿破仑从小就好强善斗。小孩子时,他时常揍比他大一岁的哥哥约瑟夫,却先到母亲那里去告状,使约瑟夫再受母亲的一顿训斥。由于拿破仑的好斗勇猛,他父亲在他10岁时将他送到军官学校学习。拿破仑初到军校时,备受歧视,他没有别的办法对待他们,只有与他们打架。他虽身才矮小,势单力薄,却从不屈服,最后打出了同学们对他的敬畏。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积极投入这场革命。1793年,面对王党分子的疯狂反扑,拿破仑被派往参加围攻土伦的战役。在这当中,他巧用炮兵,身先士卒,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勇气。拿破仑由此不断受到提拔,并一再创造军事上的辉煌。他曾先后出征意大利和埃及,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战绩。拿破仑在早年生活中,相信自己胜过信上帝。在短短的五年内,他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炮兵上尉跃升为一个率领十数万大军的将领,靠的全是自己的战功,而不是任何人的提携。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解散了共和国的督政府,把权力交给自己为首的三位临时执政。拿破仑对国内加强中央集权,修订法律,控制与论,扩充军备,并坚厉打击王党分子和雅各实派;对外征战不断,扩张领土。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各国的王室。他们视法国大革命为洪水猛兽。1800年英、俄、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但拿破仑亲率两万兵马,出奇不意地翻越了法国与意大利交界的羊肠小道,一举击溃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驻军。同时,拿破仑又向沙皇保罗一世献殷勤,使他退出了反法同盟。奥地利的战败与沙俄的退出,使英国陷入孤立,最后不得不于1802年3月25日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这一系列胜利使拿破仑在国内的声望升到了极点,他被推举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

  自信使拿破仑梦想统治世界

  但拿破仑的梦想是成为法国的始皇,结果法国元老院又于1804年5月18日正式授于拿破仑"上承天佑共和国法律制定的法国人的皇帝"称号,并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盛典。当教皇庇护七世拿起皇冠准备戴在拿破仑头上时,他突然接过皇冠自己戴在头上,这一举动震惊了人。拿破仑胆敢在加冤时自戴皇冠,打破君权神授的传说。他到底什么时候知足?对这一点他自己也不清楚。用他的话来讲:"我不知道有什么极限,""只响往一个世界帝国,世界要求我来统治它。"

  拿破仑的野心膨胀使他不满足于登上法国皇帝的宝座,他还不大肆瓜分欧洲领土,把自己的兄弟与近臣分封到这些地方去做国王、大公。到1810年,拿破仑不仅是法国的皇帝,又是意大利的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的仲裁人,西班牙,荷兰,那不勒斯王国,华沙大公国及其它附庸国的太上皇。而对于拿破仑的侵略行径,欧洲列强当然不会善罢干休。从1806年到1810年,共有三次反法同盟组成,随均告瓦解,但反抗总是不断。

  1812年6月,拿破仑又率六十万大军征讨俄罗斯。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元帅对拿破仑大军采取了主动撤退,坚壁清野的策略,并在拿破仑逼进莫斯科时焚城三日。这使拿破仑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结果拿破仑的60万大军在天寒地冻及俄国正规军与游击队不断骚扰下彻底瓦解了,他只率2万7千残兵败将退回巴黎。在归途中,他说了一句深刻的名言:"伟大和荒谬之间就差一步"。可惜拿破仑无限膨胀的自信早使他变成了一个荒谬的人物。

  拿破仑征战俄罗斯大败而归,敲响了命运的丧钟。1813年春,俄、英、普、奥、瑞典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4年4月6日,在众叛亲离、大势的情况下,拿破仑终于签署了退位诏书,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之后一年,他虽潜回巴黎,再登皇位,与联军作战,但这只留下"滑铁卢"的败绩。之后他被遣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度过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在那里过了六年无聊至极的日子。据说还有人送了他一本中国的《孙子兵法》,看得他大为惊叹,悔憾没有早得到这本书。

  拿破仑自恋人格的心理分析

  拿破仑成也自信,败也自信。他一生的兴衰告诉人们:过分自信会导致自恋。而自恋可使人分不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梦想意志可以战胜一切。拿破仑的自恋使他陷入盲目自信的泥潭,过高估计自我重要性及个人能力,贪焚得不知天高地厚。

  拿破仑是一个被自信惯坏了的孩子。他不明白成功可以使人变得自信,也可以使人变得自负,而众望所归随时都可以变成众的放矢。所以,对于自己的屡屡得手,拿破仑没有危机意识,有的只是冲击意识。结果他战胜别人的次数越多,输给自我的机会就越大。

  拿破仑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打了太多的胜仗了,这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战争赌徒。拿破仑虽曾建立过赫赫战功,可他在历史的最后记忆却是他的"滑铁卢"败绩。这都是因为他太自恋了!

  拿破仑真正应该读的书不是《孙子兵法》,而是《道德经》。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二:恺撒——被自我陶醉毁灭的人

  拿破仑曾说:“我一生只佩服凯撒,如果一个军官不知道凯撒,就不佩拿枪,更不佩拿指挥刀!但恺撒终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主要在于他太自我陶醉了。

  多姿多彩的人生

  朱理亚,恺撒于公元前101年诞生在罗马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父亲曾出任过罗马大法官,叔父曾出任过罗马执政官,母亲则出自于另一个罗马执政官的家族。少年时期,恺撒就抱有远大的志向。他特别爱看亚历山大远征记,梦幻能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

  19岁时,恺撒与贵族之女克妮莉亚订婚。当时罗马的权贵苏拉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想提拔恺撒作为青年贵族的代表,故为他另准备了一桩婚事。但恺撒不顾他的利诱与威胁,坚持与克妮莉亚完婚,结果被迫出逃,连个人的财产和妻子的嫁妆都被没收。恺撒这种为维护个人信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给他带来了相当的美誉。

  20岁时,恺撒投身军旅,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戎马生涯。这不仅增长了他的军事才干,也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坚毅斗志。30岁时,恺撒退出军旅,投身政治。他以高贵的出身,英俊的外表,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巧言善辩的口才而很快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他还经常利用借来的金钱,大肆宴请对他有用的人,并很快赢得了慷慨大方的名声,这益增加了恺撒的自负感。

  40岁,恺撒出任西班牙总督。在当时的罗马政坛,有两个著名人物,庞培和克拉苏。他们为了各其利益勾心斗角,并争向拉拢恺撒以为己用。后来恺撒与庞培和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规定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得单独执掌政权,而要三方协作。这样,恺撒正式跻身罗马政坛三雄之列。

  42岁时,恺撒当选为执政官。任满后他出任高卢总督。在任内,他利用高卢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与不和,积极进行分化拉拢,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活动,10年中征服了大半个高卢及附近一些地区,掠得了数不清的战利品和几十万的战俘,他把这些战利品源源不断地送往罗马,使元老院的贵族们大喜过望。而在元老院发来的一封又一封贺表中,恺撒对自我的陶醉也在膨胀,他已不再满足于跻身于“罗马三强”之列,他要向亚历山大大帝看齐。

  恺撒48岁时,克拉苏对帕提亚作战,不料一败涂地,克拉苏本人也阵亡。由此,恺撒的对手仅剩庞培一人了。公元前52年,庞培的亲信迈罗杀害了深受平民拥护并同情恺撒的保民官克罗狄,引发平民和被释奴隶的暴动。元老院的贵族们惊恐万状,连忙任命庞培为独一无二的执政官。庞培上台后,一方面残酷镇压暴动,另一方面也打压恺撒的势力。

  恺撒没有示弱,他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罗马。庞培虽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却对恺撒的神速进军估计不足,结果不得不带领着一把元老院的贵族们逃往希腊。就这样,恺撒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罗马。之后两年,恺撒又转战西班牙,希腊等地,剿灭庞培的势力。恺撒在用兵中,很注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特别是在法萨卢战役中,恺撒的兵力虽只有23,000人,却能一举击溃54,000人的庞培军团。庞培兵败后逃亡埃及。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怕招惹是非即将庞培杀死,把其人头献给恺撒。

  至此,恺撒终于成了罗马的最高主宰。

  自我陶醉的代价

  56岁时,恺撒返回罗马,受到人们空前的欢迎。他被推举为终身保民官,并被冠以“祖国之父”的称号。恺撒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恺撒成了一个空前大国的无冕之王。他的名字成了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他的雕像出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他的亲信遍布帝国各级政府机构中,他的事迹被人们广泛地传诵着。恺撒从一个没落贵族一跃成为全罗马帝国最有权力的人物,功名已超过了他唯一的崇拜对象----亚历山大国王。他听惯了别人对他的颂扬之声,开始像帝王那样的发号施令。恺撒的自我陶醉达到了顶点!

  可他不知道,就在他最陶醉的时刻,危险也正向他逼来。元老院的贵族们对他日益不满,暗中串联,阴谋刺杀恺撒,其中狄西摩斯.布鲁图还是恺撒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致认为恺撒的存在已成为共和国的最大威胁,并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邀恺撒来元老院大厅议事,然后加以刺杀。恺撒没有死在对外征战中,也没有死在与两巨头的角斗中,而是死在一批朋友手中,这是他料所未及的。

  恺撒自负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恺撒之死与其自负人格甚有关系。这突出表现为:待人轻信,自以为是,喜欢听恭维之辞,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过分宽容。恺撒在早年处事还十分谨慎,但随着他功业的不断扩大及地位的不断提高,他越来越丧失了对潜在敌人的警惕性而变得越来越自负。

  由于他的自负,恺撒只要自己对人宽容,别人就一定会作出善意的回报。但他没有想到,在政治斗争中,宽恕并非环环相报。恺撒也太相信个人的魅力与感召力了。他以为凭借他当时的权势,没有人敢挑战他的统治。可他没有想到,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恺撒一生在对敌斗争绝少失算,这是他屈指可数的一次失算,可这次小小的失算却使他永久成为历史人物。恺撒太沉醉于自己的功名了,而这份自我陶醉使他放松了对政敌们的警惕。

  恺撒从一个没落贵族荣升到罗马最高统帅,用了整整38年。可他从罗马最高统帅到被刺,用了不到一年。恺撒一生发表过无数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怎么,还有你,布鲁图。”

  恺撒之死,给人留下太多太多的遐想了。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三:贝多芬——自我激励的奇迹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物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云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物,受到热情的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诧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业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是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信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延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台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信也纳,趋炎附势的奥地种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的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四:林肯——乐观人格的典范

  林肯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迷:他出身贫贱,却成为美国历史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长像丑陋,却迷倒了千百万美国人;他因废除奴隶制而与南方作战,而他遇刺后南北双方都在悼念他。是什么力量使林肯享有这样的感召力?

  林肯的传奇人生

  1809年2月12日,林肯诞生在肯塔基州哈丁镇荒郊一间泥土小屋中。他5岁时就开始帮助家里做活,9岁时生母去世,15岁才开始读书。林肯上学时,读的书以圣经为主,用华盛顿与杰佛逊的字迹作为自己的练字模板,先后只接受了一年的正规教育,凭不断自学成才。

  长大之后,林肯梦想成为一名律师。他自学法律的知识,细心观察律师的辩论。有时候法庭开会,林肯会徒步走上十五、二十哩的路程,去听律师的辩论。为增强他讲话时的感召力,他还去教堂观察牧师说话时的口气与姿势。并田间干活时对着空地操练演讲技巧,直至最后成为一个称职的律师。

  林肯24岁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安妮。拉特利奇的女孩。她是林肯一生中唯一爱过的姑娘。可惜她后来得了斑疹伤寒,临死前还呼着林肯的名字。林肯为安妮的死悲痛万分,几欲自杀。这也使林肯开始情绪抑郁,并与此苦斗了三十余年!林肯31岁时,与出身名门的玛丽。托德结婚。玛丽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总统夫人。但在婚姻生活中,玛丽总是在挑林肯的毛病,斥责他的不是,搞得林肯情绪很压抑,可玛丽却帮助林肯当选了美国总统。对此,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曾评论:“如果林肯当初娶了安妮为妻,他会十分幸福的,但他不会成为美国总统的:而林肯娶了玛丽为妻,虽婚姻很不愉快,却成为了美国总统。”

  朋友,如果你是林肯,你会选择哪条命运?

  林肯从1834年竞选公职以来,输掉了每次重大的竞选。特别是1854年与1858年竞选伊利诺期州参议员时,都是以相当近的比差输给自己的竞选对手。1860年林肯转而竞争美国共和党总统提名,结果获胜,并在同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有趣的是,林肯的反奴隶制立场受到他父亲的全部亲戚,他母系和太太家系大多数人的反对。而南北战争爆发之后,他的大小舅子们全在南军服役。

  林肯就任总统期间,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付南军的反叛,结果北军在战场中一再失手,直到后来林肯提拔格兰特将军才迫使南军彻底投降。四年的内战终于结束,奴隶制也被正式废除。然而,就在林肯可以松一口气时,他却在福特剧院观看演出时被人刺杀,时年56岁。

  林肯的一生是在接踵不断的磨难中度过的。挫折是他的生活的主旋律,抑郁是他个人的大敌。但他还是挺过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肯的可爱之处

  林肯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他从来不遮掩自己,当有人笑话他的父亲曾是个鞋匠,林肯笑笑说:“不错,我父亲是个鞋匠,但我希望我治国能像我父亲做鞋那样地娴熟高超。”林肯善于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被人最常引用名言是:“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愚弄某些人,也可以有时愚弄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总是愚弄所有的人。”

  林肯虽生活坎坷,饱经挫折,却仍乐观地等待明天。纵观林肯的一生,他欢乐的时刻要远远少于悲痛与烦恼的时分,但他还在坚持不懈地拚搏。这一点就连他的对手都对手都对他敬佩不已。斯蒂芬,道格拉斯这个两次击败过林肯的竞选对手在评价老对手时说:“他是他党内强有力的人物,才智超群,阅历丰富;因为他那副滑稽可笑和说笑话不动声色的模样,他是西部最优秀的竞选演说家。”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也曾言:“林肯是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尽管他们的政见不同”。

  林肯的可爱还在于他虽在政界混打了多年,却不改其朴实无华的本色。林肯不是一个完人,有着许多毛病,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顽强的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林肯入主白宫时,想的只是要推翻奴隶制,他没想到这竞会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在当时,他曾十分耽心这样做会导致国家的分裂,但他不惜国家分裂也要推翻奴隶制,因为他坚信《独立宣言》的开场白:人生来平等。尽管林肯的个人生活很不幸,但他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获得了幸福。

  林肯乐观人格的心理分析

  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曾评论林肯说,“他是一个没有假日的总统,一个没有睛日的水手。”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林肯顽强地活了下来?从心理学上讲,是林肯的乐观人格使他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直至获得最后的成功。

  林肯的乐观态度使他不因为自己出身卑贱就感到自卑,反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个木匠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成为美国总统。他的乐观精神还使他不因生活坎坷就自暴自弃,相反他在挫折中不断地吸取教训,以变得更加成熟聪明。更重要的是,林肯的乐观人格使他养就了那发自内心的幽默感,这不仅是他自我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他招人喜欢的有利武器。林肯在生活能力上虽是一个低能者,但在乐观态度上是个优胜者。林肯是乐观人格的典范,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五句话是:“上帝一定很喜欢平发,不然他不会造就出这么多平民来。”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五: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悲哀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他集智慧、忠恕、正直、谦洁于一身,是世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偶像。可惜,诸葛亮人格中有相当的完美主义品质,这使得他在处事务求尽善尽美,不容马虎,凡事放心不下,终而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情结表现出来。

  一、效忠以死情结

  依照陈寿之《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生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白帝城托弧是中国代君臣关系的一出绝戏,这前一半戏是由刘备唱的,因为他巧言托孤,给人诸葛亮以无限的信任和尊重;而这后一半戏则是由诸葛亮唱的,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在刘备病榻前的誓言。

  换言之,刘备的一番临终之言使诸葛扣上“效忠以死情结”。它使得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所以诸葛亮可以心甘情愿地夙兴夜寐,日现万机,意尤嫌不足。而当他听说司马懿评论他“食少事烦,岂能长久?”时,泣曰道:“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效忠以死情结”有多深。

  由此,诸葛亮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度外,只要是能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就报效这对先帝的一片忠心。如此算来,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绝非偶然,他要以自己的死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报答主公对他的无限信任,二是为后人树立一个榜样,激励他们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诸葛亮的聪明,也在体现在对死的态度上。

  二、克复中原情结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视克复中原为已之大任,经年用兵不断,虽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诸葛亮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追求克复中原之大计,也在于他怀有“克复中原情结”。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以管仲、乐毅自许。诸葛亮虽在隆中躬耕陇田,却尽晓天下大事,他在寻找可以使自己施展抱负的主子,而这个人一事实上要性刘。而当时刘姓权势人物只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此二人皆无大器之像。所以诸葛亮其实早已注意到了刘皇叔的存在,使其三顾而相见不过是想吊吊他的胃口,试一试他的诚心。一旦刘备表现出了其诚意,诸葛亮即以三分天下之大计指点刘备,使其顿有如鱼得水之感。于是一代君臣相依的楷模即这样出现了。其实诸葛亮期盼刘备之心一点不亚于刘备期盼孔明之心。

  诸葛亮辅佐刘备,志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可惜刘备中道故去,于是克复中原的重任就全落在诸葛亮一人身。诸葛亮日夜图报答先帝之恩,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刘禅及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使他们成为贪图安逸,纸上谈兵之徒。但在诸葛亮心中,中原一日不克,他一日就不心安。诸葛亮“克复中原情结”之深可谓到了强迫意念的地步。

  可惜诸葛亮每次出兵都要绕道祁山,先攻长安而后望洛阳。而人们稍稍看看三国时地图便知,祁山一带不光山高路险,而且尽是不毛之地,周旋起来十分不便,根本不宜做长久打算。但诸葛亮还是不辞劳苦,八年间六出祁山,结果将自己的性命也答了进去。其实,若是刘备在世,也未必会有六祁山之举。诸葛亮出山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病殁也是在克复中原途中。其“克复中原情结”之深,令人泣下。

  相比之下,东吴君臣,虽国势强过蜀汉,又据有荆州之战略要地,却从不言克复中原之事,而是随遇而安。由此,在东吴做臣子比在蜀国轻松得多。难怪诸葛瑾会有机会好好调教诸葛恪,结果父子皆成为东吴之权臣。诸葛瑾并不比乃弟功勋卓越,但其子诸葛恪对东吴政坛怕产生的影响绝不是乃侄诸葛瞻所能相比的。也不知诸葛瑾、亮两兄弟九泉之下怎样讨论这件事情。

  三、云长—文长情结

  诸葛亮死不瞑目之事是未能克复中原,而克复中原未成的根源之一在于关羽失荆州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所以诸葛亮对关云长有一股说不出的失望感。

  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傲上而不凌弱,终误大事。然而蜀营中却有一人从像貌到性格都神似云长,这就是魏文长。《三国演义》第53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1回介绍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有雷同之处。而《三国志》卷40《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所以,魏延之为人与关习几近相似,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亦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此外,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习贵为主公二弟,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而魏文长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潜意识中是在宣泄对关文长的怨恨。

  关云长不贯彻诸葛亮之“东各孙权”的策略,使之腹背受敌,失了荆州,使刘备、诸葛亮之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之大计受挫。云长人之已死,不可追究,可文长说话办事有如云长复生,能不使诸葛亮心生厌感吗?特别是诸葛亮每每出川,都要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而如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里,诸葛亮能不烦恼吗?

  诸葛亮之云长一文长情结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然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感来。所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其实也是在打击关云长当初的自傲气焰。诸葛亮明知蜀军除了自己当数魏延最有智谋,却在临死故意举魏延的敌对头杨仪做主帅,这分明是在逼魏延造反!

  想来这都是诸葛亮之云长一文长情结怕酿下的祸根。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心理分析

  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完美化身。但在诸葛亮的完美形象背后,业邮他几多难言的无奈。诸葛亮自知人寿有数,只能靠自己的行动来感化后人去继承他的遗志,这当是他最大的无奈。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使他做事务求尽善尽美,不容出半点差错,也不敢承担任何风险。他宁肯自己劳累致死,也不愿有一丝放松,更不敢大胆的放权于属下。这一切给诸葛亮创造了几多辉煌,却也使他蒙受了一些不该有的损失,丧失了一些大好的机会。

  可惜人们看诸葛亮只看其人格完美不看其人格缺陷。诸葛亮不是一个完人,这正如陈寿评论时所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慢慢品吧。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六:苏轼——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旷古绝世的奇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商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词之言志抒情,记游怀古,“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的佼佼者。他的画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文湖州竹派”领袖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严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贳,蔡襄)之首。

  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禅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救死扶伤。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洵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组织修建徐州城堤。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了以瓦筒代替竹管之引水方法,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苏轼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所以,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的追求时尚。

  苏轼以一介书生,如此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旷古少见的。

  仕途经济异常坎坷

  可惜苏轼一生却充满曲折与坎坷。

  苏轼21年时与弟苏撤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弟。当初宋仁宗在殿试二苏之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他为大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出言直率,一再被他地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苏轼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得时间是在贬嘀中度过的。

  苏轼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洲,颖洲,扬州的太守,也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廷命官,最后却在62高龄去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将近做了两三年。以苏轼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

  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涸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苏轼如此地身居逆境而又自强不息?又是什么力量使苏轼能如此自容地应付官宦生活地沉浮?人们不禁要问。

  苏轼乐观人格地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苏轼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他的人格中含有大量的达观品质和辨证思想。所以,对苏轼来讲,命运的起落只是人生的教科书,宦海的沉浮是其中的作业和考试。久而久之,苏东坡练就了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可以不因宦海经历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他永远以一份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永远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一切正如他的词句那样: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东坡苦中作乐的功夫也是古今少有的。无论生活怎样令他失望,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人生得意时他可以筑一道苏堤,窗一代画风:人生得意时,他可以拢田种地,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佳句。而他的东坡雅号,就是在黄州种地时苦中作乐编出来的。

  所以,苏东坡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其大量的文学创作,不在于其字画的功夫,也不在于其修筑了苏堤,而在于其经年修炼的苦中作乐的功夫,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人们世代敬仰他的本质所在。对此,林语堂自有一番高论: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酥所谓蛇的智能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任两者兼具。这就有一位!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住,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苏东坡最佳的一句名言,是他对弟弟说过的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人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的人格魅力就在于此。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介绍之七: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凡是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宋代的皇帝都已软骨病著称,而明代的皇帝则以疑心病闻名。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疑心病是怎样作践了他。

  贫憎皇帝的诞生——朱元璋的自我超越

  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又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他在外游历了三年,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人情,无比憎恨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当义军奋起时,朱元璋毅然脱下僧袍,投到郭子兴的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贱,又饱尝世间艰辛,所以身上全无尊贵骄横之气,又能体恤民情,因而深受部下的爱戴。

  朱元璋还很善于挖掘人才,使得自己身旁很快聚集了一批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伯温朱升等人。他们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在农民起义中兴起的其他豪强,如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等人,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由一个贫僧而终取天下,成为一代开国皇帝,这不仅由于他有着超乎一般起义军将领远见卓识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外,还由于他懂得挖掘人材,善抚人心。应该说,朱元璋作为一个领袖人物,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只念过几个月的私塾,又当了几年的贫僧,最后能一跃成为一个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滥杀功臣也是绝无仅有的。

  滥杀功臣——朱元璋多疑成癖

  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于自己旗下,并放心任用自己手下的饶勇战将。一俟天下方定,他就开始猜忌手下的文臣武将。他担心文臣门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没有文化:担心武将们会用兵自重,暗中打他皇位的主意。为了使自己安心,他下了一个历代开国皇帝都没有下过的决心——在有生之年铲除所有的开国功臣。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曾任左丞相。由于他在任期间结党营私,坑害异己,且贪污受财,图谋不轨,被朱元璋诛杀累及三族。如果说胡惟庸一人犯罪理当诛杀,尚情有可原,但朱元璋却借此行上下左右株连法。造成胡党大狱连续十年,诛杀三万多人,其中包括二十多个功臣宿将全家人,也累及李善长全家被杀,宋濂全家被贬。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因有人密报大将蓝玉功居自傲,图谋造反而不失时机地将蓝玉下狱审讯,不及诛杀,并又连累一万五千多人被诛。此外,徐达食了他赐的蒸鹅后死去;傅友德被逼自杀身亡;廖永忠被诬偷穿龙袍而死于狱中,冯胜被赐酒后死去,宋濂死于流放途中,李文忠也因礼贤下士而被毒死。就这样,在短短的18年内,朱元璋就将当初随他一同打江山的功臣元老一一除掉。其中只有两人幸逃,一是刘基(伯温),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二是汤和。他当初曾和朱元璋同村放牛,当徐达死时,汤和看出老伙伴想解出宿将兵权的心思,主动告老还乡,甚讨朱元璋欢心,重金以赏。侥幸善终。

  其实,开国皇帝杀功臣,本是帝王之术,不足为奇。但像朱元璋这样滥杀功臣,数以万计完全是丧心病狂之举。

  大兴酷刑——朱元璋灭绝人性

  在铲除异已中,朱元璋还开创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其中凌迟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刑法。此外还有刷洗、秤竿、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种种名目的非刑,其残暴的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

  朱元璋还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很多人就“立毙杖下”。在廷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没有杖毙之人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仅到洪武9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朱元璋对豪族也极端仇视,他以迁移人口的方法来消灭豪族,以图使朱家成为中华大地的唯一豪族。换言之,尽除天下豪族,独树朱家一族豪门,这是朱元璋对早年心灵痛创的最大补偿。朱元璋虽为农民出身,却在做上皇帝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秦始皇的暴君。

  朱元璋对文人的猜忌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浙江府学林元亮为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重宪”之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下令将两人处死。由此大兴文字狱,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缄口不言,上朝如赴刑场。

  面对这一切,就连太子朱标也忍无可受,因父亲滥杀无辜而蒙受了巨大的心灵折磨,最后抑郁而死。可惜,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不做反省,反而益加焦躁、妄想成癖,结果疑心病频频发作。临死前,他又部署了最后一次大屠杀,铲除了傅友德、冯胜等几个仅存的元勋宿将。

  综观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之待功臣:秦始皇当上皇帝后,一个功臣也没有诛杀;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只杀了个别功臣;司马炎创立晋朝,未杀任何功臣;李世民弑兄夺位,不但没有诛杀任何功臣,反而还从对方阵营中大量启用人才;赵匡开创大宋王朝,则以“杯酒释兵权”的文明手法打发了一把旧日袍;而满清之初也没有滥杀功臣,就是对叛逆之臣也加以区别处理。为什么独大明之朱元璋会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呢?

  朱元璋自卑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朱元璋滥杀功臣的根源在于其不可逾越的自卑人格。它突出表现为对待周围人和事务的高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使得朱元璋在待人处事中多疑成性,过分敏感,不能做到恢弘大度,宽容仁慈。这既是朱元璋本人的人格悲剧,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

  按理说,朱元璋由一个贫僧一跃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国皇帝,他本该像秦始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是,可惜朱元璋是越高越自卑,越老越心狠。他总是在耽心周围人会耻笑他的出身,鄙视他的智力,甚至谋篡他的皇位。所以,他既不相信唐太宗的布衣宰相班子会善始善终,也不相信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以使他高枕无忧。他坚信确保自己大明江山万古长青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除所有开国功臣。为此,他要做一桩连秦始皇都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死之前将所有的开国功臣及其后代斩尽杀绝。他最终做成了这件事!

  按理说,在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相权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在中国历代皇朝中,明朝的皇权膨胀最为突出,这绝非偶然,它与朱元璋的自卑人格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朱元璋的自卑人格和皇权焦虑强化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由此,朱元璋彻底铲除了相权,还使皇权执行者铲除异已动辄株连九族,终而导致了皇权的恶性膨胀。

  朱元璋是厚黑学的突出代表,可他是“厚”度不足,“黑”心有余。朱元璋在晚年,其自卑人格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多疑只是其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朱元璋明知自己做的许多事是丧尽天良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它。因为他总是感到自卑!朱元璋的人格悲剧在于:当他充满自卑的时候,他尚有几分自信,而当他应感到充满自信时,他却尤感自卑。

  朱元璋不知道他的自卑人格是怎样作践了他!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八:曹雪芹——反叛心理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奇人。他出身官宦家庭,却成了文学家;他毕生只想写一本书,却完成了大半部就离开人世;他留下了半部《红楼梦》,可有人毕生研究这半部书仍觉没有研究透。那么,是什么力量使曹雪芹写出这样一部奇书?

  盛极至衰,曹雪芹目睹家运败落

  曹雪芹诞生于雍正2年,此时曹家已开始走向衰落。康熙51年,曹家第二代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爷爷)染病亡故。康熙帝念及曹寅生前的许多善政,命其子曹禺页继任江宁织造。不想曹禺页任江宁织造后不到两年也一病身亡。康熙帝又念其可怜,谕旨从曹寅之弟曹宣诸子中选一人过继给无子的曹禺页为嗣子,并诏命此子可袭江宁织造一职。结果曹宣四子曹俯被选上,他就是曹雪芹的父亲。

  雍正登基后,严厉整肃当初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几位弟兄及其党羽,也波及到曹家。首先是曹寅的妻兄李煦因被指挥向皇八子进献金银女子而被下狱抄家。接着是曹雪芹的姑丈平郡王纳尔苏因是雍正政敌胤祯(皇十四子)的第一副手,即被革退职务。曹雪芹的另一个祖姑丈傅鼐(时任盛京户部侍郎)也因为与隆科多交情“甚密”被充配黑龙江。而隆(佟氏)家与曹家是世交,隆科多的姑母是康熙帝的生母,曹雪芹的太祖母则是康熙帝的保母,两家早有来往。所以当曹家大难临头之际,曹雪芹父亲曹俯曾去过隆科多家求助,结果也是无能为力。这样,当李煦、纳尔苏、傅鼐、隆科多等一干人被治罪后,曹家是一点求情的指望都没有了。

  雍正5年,曹府终于被抄,那年曹雪芹才3岁半。抄家时正值过年前后,这本是阖家欢乐,万民同庆的好日子,可曹府却是一片萧条,人们无不生活在恐惧当中。这给曹雪芹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抹灭的记忆。

  从小聪明绝伦,却饱尝人间冷暖

  曹雪芹虽天资聪慧,却自小不喜读“四书”“五经”之类的正书,而尤好读“杂学旁取”之类的野史闲书。作为一个待罪之家,他有机会接触到三教九流各类人物。曹雪芹兴趣广泛,诗、文、曲、小说并重,并很好戏,从不卑视这些“优伶”人物,曾向他们学唱戏,最后竟“粉墨登场”。

  雍正死后,乾隆皇帝撤销了对曹家当初的指控,却未能将原来的官职和家产发还给曹家。所以,曹雪芹18岁后不得不像一般旗人那样去到指定的地方当差。他在内务府当了一段子差,日子过得很平庸,后来竟因言行不检而被罢官。其间,曹雪芹先后寄居过自己的姑母家、岳丈家,也曾住过庙院、马棚等地。曹雪芹出身富贵,过惯了被人伺候的日子,现在正当壮年,却要过寄人篱下。遭人白眼的日子,其内心之凄凉可想而知。

  总之,穷困与贫窘一直追随着曹雪芹,这使他对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感触。他在乾隆盛世时已有一股强烈的“末世感”。他要把这一切都写下来,以唤醒人们对这盛世的麻木。而且他要写一本与世人之世俗观念大相径庭的书。于是,写《红楼梦》便由原来的“闲来偷笔”的事情变成了终身的事业。特别是书是名家被抄家查封,充配塞外是必定的劫数。

  在这点上,曹雪芹写《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之结局“皆大欢喜”的格式,甚有古希腊文学之悲剧美的韵味。最可贵的是,《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戏曲评书对爱情的三种俗套处理方法:即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淫妇型”写法,以《女仙外史》为代表的“神异型”写法及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型”写法。曹雪芹写出了一出地地道道的爱情悲剧,一改中国爱情文学那种虽历经波折却最终团圆的传统模式,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曹雪芹反叛人格的心理分析

  曹雪芹生于忧裕,殁于贫困,一生坎坷不平,饱尝世态炎凉。他有一肚子的怨气,也有一脑袋的才气,他将两者结合起来,写出一部《红楼梦》本质上是曹雪芹反叛心理的大宣泄,也是其反叛人格的升华表现。

  但曹雪芹的反叛心理的宣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宣泄,它不满足于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而是在追逐一种永恒的真理思考,它不是在解潮自我,而更多的是在解嘲整个社会。它向人们展示,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失意,人们可以通过写作而变得坚强和永恒。它还向人们展示,就是在人生最压抑和最丑陋的时刻当中,也会有最美丽和最可贵的事物可出现。

  所以,曹雪芹的反叛心理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它不是去简单地挑战权威,或是以表现自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它是以最深刻而又最含蓄的写作和思考来唤起人们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在这层意义上讲,曹雪芹的反叛人格实在是他经年生活磨练的积累,也是人生智能的结晶。

  曹雪芹本可成为第五代江宁织造,过一辈悠闲自在的日子,但他却在贫困落魄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可贵的是,他没有白白度过这段艰辛的日子,而是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这真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佛乱其所为,所以刻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曹雪芹可以休矣,因为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而后人对他的极度推崇也使他的反叛心理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张淑宝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