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我爱我家 > 心灵之约 正文
最难割舍亲子情
2007-05-24 16:34

天津社科院   汪洁

  一个家庭是由亲情和爱情组成的。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为代表的的亲子感情。它是一种自然关系(天生得来),是家庭的纵轴。爱情是夫妻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一种感情,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后天形成),是家庭的横轴。当不得不与亲子感情分离时,我们用到“割舍”二字,真好象用刀在割肉一样。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面对取舍、面对选择。小到去市场购物,中到做一件事的利弊得失,大到择业、择偶,决定命运,确定终身,无一例外。而我们这里所要面对的,所要割舍的是我们常说的“血浓于水”和“舔犊情深”的一份置亲置爱的亲子感情,所以是很痛苦、很难受的。当我们的家庭出现变化,不得不割舍时,我们要:

  一、 把孩子的心灵振荡减小到最低程度

  夫妻离婚不仅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乃至带来长期难以平复的痛苦,而且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好象一次家庭冲击波,受冲击的中心或直接受害者是孩子。而且这种消极影响在夫妻正式离婚前的不和谐家庭中业已存在。正如美国精神病医生德斯帕特(J.L.Despert)所说:“不是离婚给孩子造成种种影响,而是离婚之前的夫妻不和状态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这种不和状态的结果而已。”但夫妻正式离婚后,毕竟会使孩子在最需要父爱和母爱的时候,更加难以得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而这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这种不利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会遏制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

  由于夫妻离婚,孩子学习下降;

  由于夫妻离婚,孩子自卑、孤僻甚至心灵扭曲;

  由于夫妻离婚,孩子不适应社会,导致犯罪;

  美国学者格卢克将500名犯罪少年与500名正常少年的家庭情况相比较后发现:在破裂家庭中,不良少年有302人,占60.4%;生活在正常家庭中的不良少年有198人,占39.6%。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正常少年有171人,占34.2%。生活在正常家庭中的正常少年有329人,达65.8%。

  虽然在理论上或社会现实中我们还不能说家庭破裂与少年犯罪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家庭破裂毕竟是导致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上述的资料中和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可以看出,对少年人来说,无论是没有父亲的母子家庭,还是没有母亲的父子家庭,都比父母齐全的家庭更容易产生不良行为。

  当然,离婚夫妻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夫妻感情严重破裂或其他彼此无法容忍的原因,即时有了孩子的因素,离婚也常常难免。在这种情况下,离婚对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就会置于次要地位甚至脑后。

  上面我们是笼统谈离婚夫妻对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具体情况又会有差异,如孩子的性别、孩子的年龄大小、夫妻离婚的时间长短,都会对不同的个体带来不同的影响。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是离婚一事的波及者及无辜承受者,所以,离婚的父母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利益,保护他们的安全,把对他们的心理伤害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应慎重去做的一件“大事”。

  在此,如何将离婚的事告诉孩子,是父母们首先感到最头疼的事情。尽管孩子很敏感,已经观察到了一些端倪,在父母吵架时,已经意识到了可怕的结局,但是父母还是应该心平气和地把离婚的决定告诉孩子并为他的新生活做一些安排,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当然,能够和配偶一起和孩子谈最好,但如果发生争执或感觉不便,一个人和孩子谈也可以。谈话的内容包括:

  1.说明目前的婚姻状况。告诉孩子你们夫妻已经有了很大矛盾,在一起生活,只会争吵不休,彼此伤害,不如分开过好。对具体“事实”不必陈述太多,因为对具体事情的看法,夫妻双方往往说法不同,会给孩子思想上造成混乱。有些连法官也判定不了的事让一个孩子去搞清谁是谁非,不是太为难孩子了吗!

  2.告诉孩子,如何安排将来的生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不要使孩子处于担惊受怕的动荡境地。

  3.再三强调,无论何时何地,处境怎样,你将永远爱他。但是,你必须说到做到。抚慰孩子受惊吓的心灵,需要温柔的语言,更需要你的实际行动。

  你不能将无名火撒到孩子身上。

  你不能因孩子影响你的的再婚而冷淡孩子,你应该告诉你的再婚对象,爱你就应该您接受你的孩子。

  你不能因为家庭破裂而使生活处于无序状态。无论你怎样困难,也要把自己纳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不能让孩子饱一顿、饿一顿,整日见不到父母。不能让家里乱成一团。

  一切为了孩子。安定,是人类童年生活的第一需要。

  4.询问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感受。

  孩子的年龄不同,对离婚事件的反应也会不同

  小学生马上想到自己像电影里那些弃儿一样的可怕情景;中学生会想到将来会失去什么(如会不会失去很好的生活条件等),或考虑到父母再婚的可能性及自己可能的处境。

  大哭大闹,是幼年孩子的反应。

  他们只是模糊地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而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失望和无助的心理感受,有的甚至想到大人平时说的“你再讨厌就不要你了!”的话是真的,认为父母是因为不喜欢他才离开他的。

  对于幼年的孩子,父母应不断地亲近他,拥抱他,使他安静下来,并反复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妈妈(或爸爸)离开,绝不是因为他不好。

  表面上看,也许你的话孩子似乎不懂,实际上这句话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

  不少上中学的孩子用沉默或反抗对待这件事。这种孩子个性较强,不易说服他们。这时,你应花较多的时间陪孩子玩,在大自然中让孩子对你的耿耿于怀自行消失。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你和可以告诉孩子,现在,你也很孤独,很难过,不知将来会怎样。你也可以说:“妈妈或爸爸以后就指望你啦!”

  有个性的孩子一般比较“仗义”,你这样和他亲近,更增加了他的成人感和责任感。

  大学或已工作的孩子一般能理解父母的婚变,因为他们已能观察到家中不和谐的情况而且目睹过父母的争吵甚至殴打。他们一般能接受这无可奈何的事实。

  可能,已经长大的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家庭破裂的主要责任在爸爸或是在妈妈,不管孩子怎样对待你,你都应以一片爱心来对待他,等他以后也成了家,可能才会真正理解你。

  对于青年子女,你们夫妻长期争吵或婚姻破裂可能已经影响了他,他们似乎看透了爱情和婚姻,对其不抱乐观的态度,因此在和异性朋友的交往中,或则不负责任、玩世不恭,或则对朋友冷淡、缺乏爱心。

  你应该耐心地对他讲述你曾有过的美丽的爱情故事,告诉他一个人应该快乐地把握住自己的现在,青春和爱情的绚丽花朵,一定会为真诚和美丽的心开放。

  二、 别让孩子仇视一方

  一对夫妻由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成为人际关系中最为亲密的一环,他们从相知、相恋到成婚、育子,这里有说不完的缠绵情谊和天荒地老、生死不逾的旦旦誓言,好象由两个圆,成为了一个相交、相切或相重合的圆(同心圆),我们常常祝福新婚夫妻“永结同心”;相反,当这个组合的圆的内部发生了变化,出现问题时,就是这对夫妻要走向离异,他们又从相疑、相怨、相恨,最后成为路人(有的成为仇人)。这个过程中的怨恨情仇,真是一言难尽,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孩子,造成孩子不溶于家庭内部关系,也很难溶于社会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他们的婚恋或和其他异性相处,使他们成为社会化的低能儿。

  例如:有一个女孩的来信:

  看到这封信您一定会笑话我,一定会说在今天这么开放的社会怎么还会有这么封建的女孩?这是真的,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的。其实我妈的文化水平不低,她是个正经的大学生,师范大学毕业,当数学老师,可她就是特别封建。有一回她问我在班里是不是有好朋友,我说有但都是女的,她听了笑着说这就对了,女孩子就应该和女孩在一起,只有那些不正经的女孩才整天和男孩子疯。说实话,我对妈妈这些话并不爱听,总是觉得不大对头可又说不出不对的理由。

  对了,我没有爸爸,听妈妈说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我一直以为她说的是真话,直到上小学后妈妈才告诉我爸真的去处:他俩离婚了,我还没有出世他就和别的女人好了,那个女人比我妈年轻漂亮,她来我家,和爸在一起的时候被妈发现了。后来爸对妈又央求又忏悔,说他是一时鬼迷心窍请妈原谅可妈不行,妈根本受不了这种事,所以他俩就离婚了。

  以后妈隔不短就跟我重复一遍他和爸的事。有时我实在不想听了就借口有事跑到一边去,妈看出了我的反感就不停地数落我说:“妈这都是为你好,妈这辈子要不是为了你怎么可能受这么大的苦?妈不嫁人就是怕你受后爸的委屈吗?再说,世上的男人哪有好东西!开始嘴上抹得全是蜜,到头来还不是原形毕露?”有时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看着妈一脸的憔悴和辛苦,做女儿的我一下子就心软了。妈妈到底是妈妈,天下哪有不心疼女儿的妈呢?

  我交男朋友的时候告诉了妈,她显得很不高兴,说我的婚事应该由她选择。我说都什么时代了还那么封建。可妈说封建总比开放好,还说你看现在有几个幸福夫妻。我听了这话没好反驳她,您自己坚守封建还不是照样没幸福吗?但妈妈毕竟是妈妈,她是爱我的,我知道这一点心里一直有压力,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有心理障碍。

  当然我的男朋友现在倒没有什么不好的反应,他说现在找我这么传统的女孩太难了,所以他反倒珍惜我,可他越这么说我心里越是六神无主,心里对这份爱一点底都没有。我到底该怎么办?……

  身为父母的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的婚变如实地讲给孩子听,不是简单地痛骂和数落对方,更不要仇视和攻击对方他的父亲(或母亲),不要在感情上伤害无辜的孩子。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你们曾经有过的欢乐和痛苦一起告诉孩子,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是一个好人,你爸爸也是一个好人,但我们在一起过得不好,就像你的朋友,过去很密切,但现在不是好朋友了。人们之间碰到这种情况,是很难过的,但勉强住在一起,往往会越弄越糟。”这样做不但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孩子也可以从父母的情感经历中得到有益的信息和积极的教训;一但孩子懂得了“生活就是这样”的道理,对真实生活的认识还会增强他对未来事变的抗受力。

  实际上,无论父母发生任何问题,在孩子的心底深处父母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亲情,是孩子情感的发源地和永久的依靠,当父母和成年的孩子坦言了自己的婚姻失败,你一定发现,孩子非但不会菲薄你,反倒会给予你更多的理解和温情,因为,你曾经有过的脆弱会使孩子觉得你更加亲近,你眼下正视自己的坚强会赢得孩子由衷的尊重;更重要的,对于家庭这样一个有机体,变迁后的每一个成员都更加需要对方的爱护,孩子需要父母的挂心,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抚慰。

  提到母亲对自己婚变的坦言,刚刚考上大学的海燕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并愿意把母亲对一个破碎家庭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

  妈妈和爸爸离婚时我才2岁。他们离婚的原因是因为我爸总在外面拈花惹草,妈妈并不是那种不讲理的女人,他很能理解男人的苦楚,他最后无法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是因为,爸爸说他生就是这么一个男人,一辈子无法守住一个女人。妈妈说这是问题的关键,这样两个人就没有在一起的基础了。

  这些话都是妈妈一点一点告诉我的。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问妈妈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妈妈说“你有爸爸,但是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至于为什么分开,待你大一点妈妈会告诉你”;上学以后我又问妈妈关于爸爸的事,当时我说:“你们是不是吵架了?”妈妈说“是的,妈妈和爸爸是吵架了,但不是一般的吵架,那是关于原则问题的吵架。等你再大一点就会懂得,父母因为原则问题分开不算错误”。

  13岁那年我考上了外语学校,因为马上要去住校,妈妈特意把我叫到她的房间,这回她拿出一本贴满照片的相册,特别仔细地给我讲了她和爸爸的故事。妈妈对我说她很爱爸爸,直到现在甚至将来她也不会忘记爸爸给予过她的爱情。

  妈妈说人生就是这般戏剧,因为男人和女人在某些方面真的不一样,比如说爸爸也爱妈妈,但同时他也爱别的女人,可妈妈在爱情上就不可能像爸爸那么“丰富”;妈妈说这可能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最大的区别吧,女人比男人更专一,男人比女人更丰富。妈妈还说,那不是男人的坏,却的女人无法容忍的“丰富”;妈妈说这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这么戏剧。我们谁也无法逃避这种戏剧,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

  虽然我从小就没有爸爸,可在感觉里我有妈妈也有爸爸,因为妈妈从未在我面前骂过爸爸,相反,妈妈总是夸爸爸,说爸爸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我上初二那年爸爸从国外回来了,并提出每月和我过一次周末。妈妈当即就同意了。妈妈对我说:“海燕,他毕竟是你的爸爸,这么多年因工作需要他一直在国外,他很想念你,也很爱你,你以后和爸爸有所交流,你能从爸爸那儿学到很多东西。”

  19岁那年考上大学后,我主动找爸爸谈了一次话。当时我俩在昆明湖里慢慢地划着船,身旁过往的人没有人会看出我俩是早已离开的父女。我有点伤感地对爸爸说:“爸,你难道对自己的放弃一点也不后悔吗?”接下来我对他讲了这么多年来妈妈对他的理解和肯定以及妈妈在女儿面前对他的尊严的维护。那是头一回我看见爸爸流泪,爸爸说:“如果真的有来世,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重新娶妈妈,重新和你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虽然爸爸早就有了新的妻子和孩子,可在我的心目中,他还是我的爸爸。妈妈和爸爸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是没有这种经历的孩子无法懂得的。那就是,父母不但是孩子的支柱和依靠,他们更是孩子衡量世界的最初尺度和价值标准。

  我拥有这么一个好妈妈和好爸爸,虽然他们因为自己的问题离异,却并没有把破坏性的情绪带给孩子,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过相互诋毁和谩骂,作为女儿的我才能得着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使我不至于因为爸爸的离去而痛恨男人,更不至于因为妈妈的被抛弃而自渐形秽;为什么我能如此地健康呢?那是因为,虽然我失去了法律上的爸爸,却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训练上双亲的完整。……

  读着海燕父母的故事,那些早已分手的和正在婚变中的父母是否也能像海燕的父母一样,当你和孩子谈及自己的不幸时,为了孩子的心理完整,少给孩子一点牢骚和抱怨,多给孩子一份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要让孩子仇视另一方,那将是你对孩子最厚重的理解和爱护。

  三、 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港湾

  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港湾,就是上面提到的,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不要使孩子处于担惊受怕的动荡境地。这个生存环境包括:良好的生活、学习、娱乐、交往、劳动环境。建立这个安全的港湾,监护人一方要负主要责任,另一方要做好辅助工作。一个女律师曾对我说过:“在有血缘的家庭中,气氛祥和,这样最好,但如果战事不断,就破坏了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家庭只能解体。离婚的时候,孩子们都哭,请求爸爸妈妈不要走,那是他们以为父母能够像过去那样爱护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的哭闹一方面是对亲情的依恋,更重要的是对良好生存环境的渴望!他们在为自己争取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如果你把这些如惊弓之鸟的孩子放到另一个宁静、充满爱心的环境里,他们肯定是选择这个新的地方而不愿回到硝烟弥漫父母双全的家!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女律师的深刻见地值得每个离异的父母深思。

  为此,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首先应该尽量忘却离婚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千方百计和自己抚养的子女共同去创建新的家庭生活,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设法去抚平家庭离异对自己和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离异家庭子女不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也不能就此终结与子女在生活上、感情上的联系,而应该通过各种适合的渠道和方式去沟通这种联系,使离异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

  其次,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具体处理与其子女关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家庭前途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对孩子也不闻不问,使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使孩子从小失去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另一种是溺爱有加,认为孩子已经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理应把父母双方之爱由自己一个人来偿还,从而把自己的全部爱心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当然在这两种倾向中,后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离异家庭子女直接失去的就是父母融洽温馨的爱,但如果过分娇宠迁就,把热爱变成溺爱,其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和离异家庭子女不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同样也不能不闻不问,老死不相往来,又不能过分溺爱,以至于自觉不自觉地冲淡甚至破坏子女同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生活感情。

  再次,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该使孩子的生活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开放状态中来。夫妻离婚后,抚养一方和子女相依为命、长相厮守,从而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他人欺侮,以自己固有的封闭方式去塑造他们,按照自己的蓝图盲目地对他们进行所谓“定向”、“定性”培养,这在感情上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确是不利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才是全方位开放型的,而这只有“解放”孩子的大脑,启发独立思考,“解放”孩子的眼睛,扩大视野,“解放”孩子的耳朵,广听博闻,“解放”孩子的嘴,多说多讲,“解放”孩子的手,动手操作,“解放”孩子的脚,走向自然和社会,才能做到,因此,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一定要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和同龄伙伴相处,广泛交际,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建立一个新的幸福港湾。

  四、 双方都要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

  从理论上讲,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一切权利和义务都是以法的形式获得肯定的。法律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我国自《婚姻法》建立以来,明确规定夫妻双方都有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如果婚姻确已破裂,没有必要为孩子维持一个没有爱的家庭,这对夫妻双方更人性,也符合现代家庭文明。对孩子来讲,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成长乃人生之大幸,如果这个前提已失去,徒有家庭之名,这对孩子健康的人格形成和人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到不如由父母有能力的一方独自养育孩子,由父母双方共同尽责任抚育孩子成长。在这里要强调夫妻双方共同尽责任。我认为,婚姻中不但享有权利,同时负有责任,夫妻双方哪一方都不能任意独霸权利,哪一方也不能随便放弃责任。对孩子的抚育和培养不是受婚姻成败制约的,也不只是家庭伦理和个人感情的私事,这里包含着社会责任感问题。所以尽管夫妻双方分道扬镳,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始终负有责任,这也是现代文明人的起码准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这种缺损实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终身教育的缺损。因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的早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影响的随时性、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历史证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凡是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物,大多在小时候就受到过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

  因此,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得到健康成长,关键还是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为此,我们衷心的希望准备离异和离异后的夫妻双方共同制定“抚育子女的协议书”,都要努力认真地承担起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张淑宝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