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我爱我家 > 心灵之约 正文
考前焦虑症、恐怖症心理之研究(一)
2007-05-24 16:34

  高考学子大多不愿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告诉别人

  心理障碍与精神病的区别

  下面举两个求助者

  A、我是不是长的好不看?

  B、笔者再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某重点校的初三毕业生阎××时发肚脐疼

  中高考生考前焦虑恐怖心理之研究

  1.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考生占51%左右

  2.担心自我形象受损的占37%

  3.担心未来前途的占46%左右

  4.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占38%左右,男生略高于女生。

  焦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社会原因

  压力的大小与父母期望值得分高低成正比。

  二是心理原因,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较强的,他们有强烈的敏感的自尊心,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估。

  考生对未来前途的担心,不及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应试不足女生略高于男生。

  最近国家教委调查:

  A、有37%的应考生存在慢性躯体不适、紧张、焦虑、敏感多疑、任性、逆反、幼稚外露、刻板、自我中心、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浮浅等问题。

  B、全国有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C、自杀率为2/万,且呈上升趋势。

  北京16所大学用10年时间统计:

  A、1982年以前主要是传染病,1982年以后是精神疾病。

  B、在324名患者中,神经症占74.38%;精神分裂症占17.59%。近年来初次发病住院的精神病员中大中学在校生占30%。

  普通校的女生,大考前,别人紧张的复习功课,她却打乒乓球,和家人溜公园。

  足球例子,在米卢“快乐足球”理论带领下,中国足球产生了质的飞跃。圆了44年12亿人的足球梦。

  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稍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别。

  针对他们的偏见和逆反心理,可采用认知疗法对他们说服、教育和疏导。

  什么是认知疗法? 1919年日本森田正孚博士创立森田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重建学生的认知观念,改变他们对现实的错误评价,改变头脑中不合理的信条,领悟人生真正的痛苦与欢乐。

  森田先生:“告知那些年轻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工作即快乐,劳动即幸福。”用自信心去迎接中高考的挑战吧!

  家庭——高考风暴的安全港湾

  造成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缓解考试压力的最佳地点是家庭。

  孩子的心永远都在家里——(英国歌语)。

  家长做得好,孩子就一定能做得好,家长保持常态,孩子的心情就不会太紧张。

  别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考前焦虑水准与其心理思维成“U”形曲线,处于“U”形最低点,也是注意力最低点,排解考生焦虑象倒“∩”字形,使考生逐步释放情感,等到攀上高峰,也正是考生释放最彻底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也是发挥最佳的时间。

  心理学家说:“成就动机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体的报负水平,而与父母教养的关系成正相关。”可见,家庭家长有多么的重要,谁要是忽视了这一点,忽略了爱,孩子学习的世界将会很阴冷。

六十天健康秘招

  一.六秒钟健康法

  1.什么都不想

  2.收腹(吸气)

  3.收拢下巴

  4.扭动身子

  5.打个哈欠

  二.自我暗示八步法

  1我现在什么都不想(打坐、站立都可以)

  2(微微闭上眼睛)我的太阳穴没有一点压迫感

  3(经咳几下)我的呼吸是那么平稳!

  4(想想心脏区)我的心脏象一潭平静的湖水,没有一点涟漪!

  5(搓搓手心)我的手心在渐渐发热,一股热流向四肢蔓延。

  6 (握拳曲臂)我的胳膊怎么这么有力量。

  7(睁大眼睛)我的眼神如此明亮,没有一丝疲劳.

  8(用脚踩跺地)我的腿如此有力量,能健步如飞。

  三.禅坐法(意守丹田)

  两手自由下垂→两眼朦胧→两肩放松→意想头顶百会穴一分钟→做深呼吸到头顶→然后随吐气、思维从百会穴过太阳穴、过眼目,过喉咙,过气管到胃进入腹腔。直达——丹田

  四.与圣人对话

  五.视觉美化法

  六.吸氧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张淑宝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