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我爱我家 > 法律ABC 正文
几种针对学生及家人的诈骗手法
2012-09-21 13:23

  当前,针对学生及其家人的诈骗案件,通常有以下几类:

  一是“急需”诈骗

  主要表现为声称同学串门途中,突遭“车祸”或其他事宜(甚至不惜说成自己违法犯罪),急需资金,冒充同学的身份请对方汇款或让别人来取钱。一些违法作案人冒充学生的朋友或老师,打电话给学生的家人,声称学生遭遇车祸等事情,急需抢救费用、交罚款、交保证金等,让家人汇款或交钱,说成是其在校的子女让其办的。

  二是“兼职”诈骗

  违法作案人持假证件,直接称是受某单位的委托,来招聘临时兼职人员的,并称要着装规范等,让学生先交一部分服装制着费,或者让学生先交一部分上岗风险金,得手后销声匿迹;还有一些学生被同学、朋友、亲戚等利用,声称外出一起去打工赚钱,结果被骗入传销陷阱。

  三是“借用”诈骗

  主要表现为直接借用学生的手机,边打电话边往外走,然后突然逃走;也有的声称来找同学、找老乡的,但钱包被盗了,随后用假学生证、假手机(声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作抵押,向学生“借”钱、“借”手机;甚至直接发一条信息,并称“隔几天就还你”,让学生将钱汇到指定的银联卡上。另外,“借”的财物还包括手表、电脑、照相机等。

  四是“招生”诈骗

  主要表现为冒充招生办或学校的工作人员,声称有内部指标,或者是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骗取学生及家人的信任,收取学生及其家人的钱财;甚至混淆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称包上名牌大学、包选到好专业等;有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将办公地点搬迁到一些高校内;其中,有的犯罪嫌疑人诈骗时,可能先以收报名费、体检费等小额费用开始。

  五是“消费”诈骗

  主要表现为在校学生接到一些不明短信、不明电话时,主动“回复”,导致电话费被扣;甚至用“刺激法”惹恼人,逼人回了短信或打个电话,结果正好中计;还有一些网站专门向在校学生兜售一些商品,结果钱汇了过去,需要的商品却没了踪影;还有一些犯罪嫌疑人专门到学校销售所谓的工艺品或先进的产品(多是廉价产品),骗取学生钱财。

  六是“捎带”诈骗

  一些违法作案人冒充学校的老师,以家访等形式,声称能帮助在校学生解决入党等问题,到学生家中骗取钱财,并问是否要顺带一些东西给自己的子女(注:这种骗术一般发生在家中无通讯工具的农户家中,一旦暴露,违法作案人逃跑得比较快);有的违法作案人冒充同学,到有在外读书子女的人家诈骗,直接说是其子女要帮忙带钱财的。

 
稿源: 中国法制新闻网 编辑: 宋文婧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