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我爱我家 > 家长课堂 正文
“家访”为何成“鸡肋”
2008-11-10 16:54

  对于今天的很多学生而言,“家访”已经是一个有些陌生的词汇了。如果教师宣布要对某某同学进行家访,这位同学很可能正在因为自己犯了错误而惴惴不安。最近甚至传出了学生因老师“家访”而产生过大心理压力,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新闻,事实上,“家访”真的那么可怕吗?

  “家访”原本是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最好方法,在很多成年人的记忆中,至今仍然无法抹去老师到自己家“家访”时的深刻印象。“家访”不过是教师对学生家庭的一次拜访,在教育交流的背后则折射出人性化的光芒。

  “家访”不再常见

  一位青年教师表示,在自己小时候,几乎每一位新老师上任后都会对很多同学进行“家访”。“即使是学习成绩并不那么理想的同学也把老师‘家访’当做一件大事,家长们都非常期待老师能来自己家,觉得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教师不辞辛劳地跑遍一个班学生的家就需要两个月,‘家访’就像是老师们的任务,是他们了解学生性格和成长环境的一个途径。”

  然而在今天,很少有教师愿意到每一个学生家中“家访”了。教育环境的变化、升学压力的增加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将大量课余时间用于编写课件、辅导补课、参加培训等活动中;而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讯产业的发达也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固定电话、手机、网络瞬息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家庭教育理念的进步也让大多数家长乐于主动和老师取得联系、当面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访”似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名词。然而问到中学生最怕的是什么,答案十有八九是“老师家访”。

  “家访”难免告状

  教师“家访”的机会确实越来越少,偶尔为之的“家访”也往往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在学生们的固有印象中,教师“家访”的对象往往是学习成绩差、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初三的韩孟说自己学习成绩中等,算不上是“坏孩子”,可是每当听说班主任要到自己家来,他的心就“像被人用拳头打了一下”似的难受。

  “老师和我爸爸是‘发小’,每年都要到我家来好几次。初一的时候我成绩好,老师来的时候也总是和爸爸说:别太放松了,男生要是管不住自己,成绩下滑会很快。后来我的成绩真的不行了,每次爸爸都用老师的话‘敲打’我,老师来一次,我就被骂得狠一次。我觉得自己特别倒霉。被家访的都是坏孩子,我只是成绩差了那么一点点,怎么老师就不放过我呢?”

  在家长心中,老师家访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参考和教育意义。一些不关注子女教育问题的家长还会把老师家访看成是一种耻辱,认为孩子不争气,老师才来家里。教师“家访”的初衷本来是请家长协助督促孩子学习,然而往往在一些家长的行动上“变了味儿”,结果就是让“家访”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阴影。

  “家访”并不可怕

  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家访可以面对面与家长沟通,也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背景,有利于因材施教。虽然“家访”的含义可能会被学生和家长误读,但是不可否认,“家访”本身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如果教师家访时能够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家访”成为一种普遍的交流渠道而不是个别的、狭窄的交流渠道,那么“家访”可能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家访”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抵制“家访”的原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平时应多与家长沟通,不要活在虚构的欢乐中,不要对自己犯的错误“瞒得一时是一时”。很多学生对“家访”的恐惧感来自家长了解真相后可能产生的愤怒,如果学生不给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制造障碍,那么教师“家访”就不会成为一把悬在“坏孩子”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赵晶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