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未成年人服务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秦文君:我主张让孩子看到生活真相
2007-12-20 16:55

  “以前我没有见过秦文君的时候,以为她是一个80岁的老太太,见了面之后才知道她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秦文君在谈到一个小学生给自己写的信时哈哈大笑,“我还没有那么老吧!”一直在儿童文学领域辛勤耕耘的秦文君始终保持着一颗16岁的童心,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到“小香咕”,她的作品一直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由秦文君精心创作的五卷本“小香咕新传”日前花落接力出版社,并将于2007年年底与广大小读者见面。日前,接力出版社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香咕”新形象揭幕会,秦文君到场为记者现场揭晓了“小香咕新传”四个主人公香咕、香拉、香露、胡马丽花新的设计造型。

  “小香咕新传”是秦文君近年的得意之作,与几年前创作的“小香咕前传”及将于2008年创作的“小香咕后传”一起构成“小香咕全传”,成为秦文君创作生涯中又一座高峰。

  著名评论家刘绪源评论说,“小香咕”系列是“纯粹的儿童文学”,将其“放入世界儿童文学之林,哪怕是放在大名鼎鼎的诺索夫或林格伦面前,也不会显得如何逊色”。

  在“小香咕新传”中,读者不时能看到“生活的真相”,甚至有些屈辱和难以言表的苦衷。比如利索能干的外婆对又贪婪又俗气的小张舅妈逆来顺受,因为马明舅舅是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再如当年追求妈妈的崔先生如今成了阔佬,至今未娶并对香咕很好,香咕很爱爸爸,但也无法抵御崔先生。

  “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真相”是秦文君的一贯主张,儿童的世界远非大人想象得那样单纯完美,常有伤心和不如意之处。秦文君把诸如此类的人世沧桑,悄悄地合乎逻辑地安排在故事中,让小读者在作品中能够听到“生活轻轻的叹息声”。

  秦文君说,自己女儿在小的时候曾经因为自己工作忙被寄养在亲戚家里,而亲戚家里刚好还有三个女孩子,这四个女孩在一起相处的童年经历成了秦文君创作的素材和写作最初的出发点。

  “那时候,我女儿每一次和我见面总要对我讲他们几个姐妹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和周围的小朋友相处的故事等等。记得有一次她说,住在她们楼上的一个小女孩手里有好几把刀片,说一把刀片是用来割别人的布娃娃,一把用来割别人的头发,还有一把用来割别人的衣服,我听了觉得新鲜有趣又担忧。”于是,秦文君就把女儿和她说的这些心里话都记录下来,记了满满三大本。

  秦文君说此次写的“小香咕”系列是专门写给8~13岁的小少女看的。虽然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但针对这一年龄段女性小读者的文学作品比较少,秦文君说儿童文学不是万金油,目前没有人这么关注过小少女的生活。当记者问这么定位的原因时,秦文君爽快地承认和自己也有女儿有关,她觉得8~13岁的女孩最可爱,希望自己的女儿“慢慢地长大,最好别超过14岁”。

  “这一阶段女孩比男孩早熟,如今在学校里,女孩是强势,无论体力、学习能力还是社交能力,女孩都比男孩强,打起架来男孩也占不到上风”,所以,她们的世界,她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特点的。

  有人指出,“现在的趋势是女孩中性化,男孩女性化。”学校、家长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女孩子的培养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对此,秦文君认为,女孩就该有个女孩的样,尤其是8~13岁的小少女,她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小香咕新传”是写四个丰富灵性的小少女或蜜一样甜、或梅一样酸的生活,她们的烦恼和喜悦,幸福和期待就是书外万万千千孩子的生活状态。

  秦文君说:“说实在的,我舍不得她们四个忽拉一下长大,马马虎虎地丢失童年。我想把这四个小少女丰富灵性的精神世界慢慢呈现,精雕细琢,绘画完整,把这一年龄层次小少女的特殊生活描绘得详尽,尽可能的通透。其间有趣味丛生的温情与假模假样的矜持,也有必须半藏半掩的‘小破事儿’,有跟男孩较劲的言不由衷,也有对男孩使小伎俩最后却被晾在一边的狼狈,更有许多伤心、失望,甚至,躲都躲不掉的悲情。”

  “我很爱书里的小香咕,这个手儿小小,心怀怯意,却能够给世界温暖与真情的女孩,一场突发事件让温存得可以当护士的妈妈和英俊得可以天天上电视的海员爸爸突然不管她了,她却比过去更爱他们,就像心里长出一根仙草,成天晃啊晃,她知道那仙草的名字叫‘思念’。”秦文君说,“我希望看过小香咕的故事的女孩们能够发现成长岁月的许多快乐秘诀。”(记者桂杰)

 
稿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赵晶
 
  多彩班博  
祖国在我心中
妈妈 您辛苦了
天津意式风情街
安全自护小常识
  博文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博文推荐:我爱祖国 我要争当好儿童
·小贴士: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十二种方法
·讲故事:听听5个受益匪浅的寓言小故事
·美德培养: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图文并茂  
青春期酗酒的危害
青少年要防范毒品
过早骑童车毁腿型
儿童口吃四个因素
 
关于我们 | 关于班级博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7002952号